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培训 > 新时期骨干教师智慧的生成及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新时期骨干教师智慧的生成及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009年02月13日 14:51:46 来源:宁夏平罗县教学研究室 访问量:390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讲稿:
新时期骨干教师智慧的生成及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平罗县教研室 刘兴云

老师们,我们这次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就一句话,就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前面,我们聘请了区是、市一些专家,还有我们教研室的领导、教研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如王少元主任的多元智能理论、黄刚局长的建构主义理论、支爱玲的重建课堂,还有研究性学习、校本教研、目前课堂存在问题及思索、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等等。有些是侧重理论方面,有些是侧重实践方面,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然而,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标准是什么?课改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画,喊的最响的话还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如“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等。这些话听起来好似口号似的,使人想起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中华河山”、“推翻国民政府,解放全中国”等,但是,战争时期的口号它的目的和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中华河山”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目标是还我中华河山。能鼓舞人心。而我们现在喊的“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目标、目的是否明确?比如过去学生不完成作业,我打他几个耳光,现在我不打了,我改了,我找他谈心,耐心的说服。我的观念转变了,能说我的专业水平就提高了吗?过去我满堂灌,现在也改了,我让学生前后桌讨论,交流,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你能说我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吗?我说的这个问题主要是说当一个教师不容易,当一个好教师更不容易。我们骨干教师就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准。那么,我们如何来当这个好教师呢?所以说,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值得我们去思考。
鉴于这些问题,今天我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骨干教师的智慧生成问题以及有其而引发的骨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我的观点是我们的骨干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智慧型的教师,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就是一个好教师。那教师的智慧是天生的,还是努力的?
一、教师智慧的生成
(一)、当今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某学校课题组设一道“数学”题,然后让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对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随机抽取的各20名学进行测试。题目是这样的:一条船上载了25只羊、19头牛,还有1位船长,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船长的年龄是多少?大多数学生居然都算出了具体“结果”,只有少数学生对试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且质疑者低年级学生居多,中年级次之,高年级最少。这一结果在教师中引起强烈震动,并进而引发了教师们对这样一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以前的教学方式我们是否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
这个故事距今已过六七年了,时止今日,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并依然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总体而言,经过了二十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中小学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以往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理论匮乏、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当今的课堂教学似乎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不缺少改革的热情和由此带来的繁荣局面。但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地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时为什么经常表现的无所适从、茫然无助?课堂教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不断变换,但课堂教学的面目为什么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是否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正如开篇的故事所反映的,现实中一个几乎不争论的事实是: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受教育时间的增加,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创造力反而在逐渐萎缩,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在淡漠,而对教师、书本的依赖、盲从程度则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课程改革一派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关于课堂生存与质量的深层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由于这些新理论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所以并没有真正改变教育现实。如果基于以上判断进一步追问:当前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或当前教师的素质中亟待加强什么?答案应该是一致的:教育智慧。
(二)、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
1、什么是智慧?
我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常讲人要有大智慧才会有大格局。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经历。个体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转化为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教育在人的智慧发展特别是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同样,只有有智慧的校长才能带出有智慧的学校。
2、什么是教育智慧?
如同智慧之于个体一样,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对规律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因而它是智慧的高度表现。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工作、教育情景,能不能创造性驾驭,是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反应,也是体现智慧的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教师有没有智慧,要在实践中来看。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当具体的任务、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教师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策略调整,基本上能真实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智慧水平,也就是说这个教师是一个智慧型教师。
3、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关系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执着于教育规律的探索,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理论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基础等。但从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来看,智慧型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指向,它对现代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发展境界——在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特别是课改以来,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总体效果是好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改革中存在着功利性的倾向,研究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被当成一个标签,研究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一问题被颠倒了,出现了大量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实际上研究恰恰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能把研究作为目的,研究永远是一种手段,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一旦把研究本身作为目的,研究就变昧了。二是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修养,往研究型方向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实践的忽视。所以,我们试图以“智慧型教师”这样一个概念来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新的概括,以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理解得更为全面。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广泛、丰富的涵义。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将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提倡智慧型教师,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协调、完整和全面。
5、教育智慧的构成
在实践中,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既包含了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形成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形成的理性智慧,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形成的情感智慧,也包含了基于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属于情感范畴。如果只从认识范畴来谈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完整的。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对教师而言,情感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特别是师爱,即对于教育对象的热爱,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情感智慧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成分,它可以在很高的程度上维持人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整体把握。
(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的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智慧。如果离开了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实践及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让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智慧。实践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中小学教师做科研也好,做教学也好,都应重视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凡在教学实践中产生重大的影响,真正被大家所接受的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对自身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中,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主张。比如江苏的李吉林老师,她提出的情境教学理论,就是长期实践的成果,是高水平实践智慧的结晶。现在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关注不够,这对教师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使之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基础教育阶段来看,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以后,教育发展的模式已由扩张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教育智慧,重视智慧型教师的培养。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把这样的要求凝聚在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方面,无疑将从新的角度有力推动这两方面的发展。
5、教师智慧生成的目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教育智慧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进而说,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三)、教学中的什么因素阻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1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的束缚
总体而言,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的大框架,这一体系在理论、实践上仍然顽强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现实。
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发端于欧洲近代工业革命.20世纪初经由日本传人我国。这一教学体系在教学认识上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在教学操作上,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操作的标准流程。由于这套体系是在欧洲工业革命背景下形成的,无形中受到了近代工业生产原理的影响,因此其教学操作原理与工业生产原理在诸多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建立在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操作基础上的教学体制,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使得大批量培养学生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工业时代对培养具备基本读、写、算知识的熟练劳动者的需求,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另外,由于这一教学体系立足于教的需要,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注重为教学服务,重视教学过程、环节的操作化设计,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在实践中深受教师欢迎和认同,并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与教师的内在需要和行为习惯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实践惯性和超强的稳定结构。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学改革虽经二十多年的艰苦探索,至今仍未攻破传统教学的堡垒。
今天,当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产生重大转变时,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固有的一些优势正成为阻碍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学创新的障碍,至少在两个方面束缚、影响着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第一,狭隘、片面的教学理论束缚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影响了教师对于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全面认识与把握。例如,传统教学理论长期以来坚持把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在特殊认识的层面上,即从哲学意义上视教学的本质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这样的认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由于长期以来这种认识始终停留在哲学层面,没有把哲学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认识,从而忽略了教学肩负的多方面使命和教学活动丰富的意义、价值与内涵。教学活动本身除了肩负认识使命之外,还肩负着其他多方面使命,如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对学生整个生命价值的提升,甚至对教师自身的成长的独特价值等。传统的经典教学由于没有全面反映教学过程所承载的多方面的教育使命和应有的丰富内涵,因而在理论上导致了对教学价值认识的简单化,同时也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简单化倾向,教学过程被简化为知识的授受过程,甚至简单化为知识的告诉与被告诉过程。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作为被告诉者接受了知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全面实现了。这样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和操作,限制了教师的思考,使得实践活动本身简单化.阻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
第二,传统教学操作体系高度的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生产特征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操作层面上看,传统的教学操作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生产特征的体系。为什么说是一个具有高度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生产特征的体系?因为传统的教学操作体系它强调教学流程的高度规范化、统一化、精确化和程序化设计,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这是其优势所在。教师一旦掌握了基本要求,就可以顺利实施教学。但是也正由于其高度的规范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按照传统教学的操作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追求高度的完整化和细节化,甚至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重要的提示语,基本上都要非常详细完整地写到教案里面。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要追求高度的精确化和程序化,每个环节的前后衔接、起承转合都要设计得严丝合缝,每个段落用时多少都要做精心计算。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完美无缺、高度准确地实现这些预设的目标。可以想见,在完成这样一个教学流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现场中灵活处置教学变化情况,灵活面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空间以及创造性发挥的空问还能有多大?这种高度技术取向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束缚了教育智慧的生成。对于教师而言,这些精确的规范要求就相当于一个格,教师入格以后,还应该考虑如何出格。但实际上这些过度精细、机械的规范要求使得教师一旦入格后,就被限定在一个具体的框架内,很难再出来。过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其实这种说法深刻而辩证地反映了教学中教师入格与出格的关系。所谓教学有法,就是教学要有一个基本的规矩,要有一个基本的格。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追求教无定法。教无定法,就是要求教师入格后还要出格,要大胆创新,要进入自由和智慧的境界。教师被定格,就会失去自我,失去智慧产生的基础。
2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
近年来,蓬勃开展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学校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改革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强的功利性倾向,又正在损害着改革自身的成果,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智慧水平的提高。对一个学校或一个教师而言,教学改革或科研工作一旦成为一种追求地位、声誉、利益的手段,乃至关系荣辱、命运的事情,过强的功利性,必然会限制和阻碍人们的思考,并极大地影响教育的品质及教育者的智慧状态。
在现实中,急功近利式的改革和科研正以各种方式影响和干扰着学校及教师的智慧状况。如今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出现了一些所谓快餐式的改革,即为了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什么东西快就学什么,什么东西时髦就学什么。学校中各种改革的话语、口号和主张走马灯似地变换,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实验场,一些该传承、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新的东西又不能长久。不少学校处在一种改革的亢奋中,同时也处在思路混乱中,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形成比较冷静、严肃和富有智慧的思考。另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繁忙的改革的双重重负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教师给学生灌输了太多东西,现在回过头看,外界也给教师灌输了很多东西,教师的大脑被塞得满满的,再加上一些功利的导向,教师很难有冷静思考的时候,很难在工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体验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现在甚至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热衷于通过快速引进、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模式,然后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比赛获奖而快速成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所掌握的新东西往往停留于模仿、移植层面,并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快速的成功往往会助长骄傲的情绪,掩盖教师成长中的其他不足,影响其教学智慧的正常生成。因此,这种“一课成名”式的成长之路,最终会影响教师的长远发展。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说,中小学当前进行的教改研究大部分是以求善为目的的研究。求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求得改革教学的善策,是直接指向教育实践的。这类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如果丧失了这样的主体.研究就会陷入被动,就会成为外在于教师的强制任务,不仅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也会影响到教师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降低教师的智慧程度,这是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但不幸的是这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学校所作的研究课题或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远离教师需要;或完全为专家所左右,教师成了科研牵引下的木偶,丧失了研究的主体地位。学校虽然出了不少成果,但很多并没有内化成教师自身的东西,没有升华为教师的智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今教师富有个性的、有自己特色的话语越来越少。教师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表述,与各种教科书的语言越来越相似。甚至在一些经验交流研讨会上,教师在交流自己教学经验的时候,所说的话也都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教师失语症”,这反映的实际是教师个性逐步丧失,智慧水平下降的深层问题。
总体来看,在这样一个忙碌、紧张的功利背景之下,现在学校、课堂中正呈现出有知识但少智慧,有理论但少思想这样一种局面,人的整体智慧水平在表面繁荣下正出现下降。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3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长期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这些习惯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类。
一类是“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类方式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简单“搬运”,即把所要教的知识、内容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上搬到教案上,然后把教案搬到课堂里,再把教案的内容告诉学生,一个教学流程就算完成了。教师在这里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搬到了课堂。告诉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已经成了教师的“圣经”,教师很难超越。
另一类方式是“捆绑式”教学。这种教学不但束缚了教师.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所谓捆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问题解答、对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进行人为控制、牵制。按照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重要问题,并同时设计好解决每个问题的标准思路和方法,确定标准答案。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很快就会以引导性、暗示性的评价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正确答案。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就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来说可能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特别是当这样一种方式被普遍运用到各个学科甚至每一节课教学的时候,它带来的可能就是一种灾难性后果。
在进行中西方学生学习状况比较时,大家认同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学生在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完备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西方学生相比却有差距。为什么会这样?从课堂深层来考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一切都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按部就班地推进,很少出现思考问题的波澜,也很少出现教学的转折、高潮.这在根本上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十多年前我们在课堂里看到的是,全体学生45分钟都在背着手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与那时比,现在课堂局面已大有改观,师生可以对话、互动,可以讨论、动手操作。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改进,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如果不从深层上进行改进,最终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影响师生智慧生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境
1、要走出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的教育智慧很多来自于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教师的教育智慧很难得到提升,很难进入到一个较高境界。所谓有大智慧才会有大境界,这种大智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对问题把握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理论上的诸多局限性,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已形成严重束缚。例如.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对教学的一些特征,即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做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操作要求。但是,对上述特征的另一面,即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在理论认识上是严重不足的,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因此,在反思传统教学弊端,推进课堂教学重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重建课堂教学的操作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重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重建课堂教学的哲学基础,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价值与特点,要在理论认识上逐步走出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的大框架。
2、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
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3、要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
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关注教师教育智慧的状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现在教师缺乏具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经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有一种忽视教师个体经验,不尊重教师个人风格的倾向,再加之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格式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样,失去了个性和个人风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智慧水平不可能提高。就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倡导的。
4、要淡化教育科研的功利性,还教育科研以本来面目
只有在远离功利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才会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并且会成为强大的动力,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要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科研风气比较浮躁的背景下,创造条件使校园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在浮躁的状态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在校园里,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于思考的环境,要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外在强迫,减轻来自各种功利性任务的压力,让教师在归于宁静的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工作。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需要淡化的是科研的功利性,不是要淡化科研自身,科研仍需不断加强。科研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只要把握住科研的正确方向,用正常的心态来从事教育科研,对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助益。
5、要切实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
提升教师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的认识方面,更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作为一个职业工作者,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整体智慧水平。师爱是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情感智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关心和爱护孩子是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缺少这样一种情感,即使有再深的理性认识,教师的个体智慧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由此看来,对教育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构成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6、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水平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景,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教师对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教学机智又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工作、教育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教育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教学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7、要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教育智慧水平,与教师终身学习、终身进取密切相关。教师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书本的学习,如学科知识的学习等,也包括实践中的学习,经验中的学习.以及向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来积累,需要在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升。另外,只有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师的学习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的教育智慧。
二、智慧型教师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前面我们说了什么说智慧,影响教师智慧的因素。那究竟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之为“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业务素质呢?
“智慧型教师”首先对学术、专业要有专门的研究,不仅有学问,而且要具有教育智慧,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应该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智慧型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进而使学生获得人生智慧。下面再谈谈对“智慧型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我认为“智慧型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教学内容掌握的要求
1、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入性。
“智慧型教师”首先 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吃透编写意图,把握重点难点,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把教材钻得深,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明了,讲在点子上。这是一种智慧、一种水平,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而是精良化、高效化了。比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它的数量关系与分数应用题是一样的,只要讲清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学生就能理解掌握,教师无需过多重复讲解解题思路。普通教师常常不是把课上简单了就是上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
2、表现教学内容的独创性。
“智慧型教师”对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见,能够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首创性和独创性,它拒绝千篇一律、按部就班。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材的安排是先介绍圆的半径讲解它的特征,再介绍直径讲解他的特征,再讲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如果按部就班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走,无法停下脚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学的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做了改变。首先,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圆形纸片对折,再换几个方向对折。通过得到的折痕和交点简洁而巧妙地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接下来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学生的具体活动是:让学生在同一个圆里画半径和直径,然后请同学们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直径有哪些特点,直径的长度与半径有什么联系?提出目标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自由的测量、观察、思考、交流。最后再集体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和理由。这样的设计满足了学生探究的需要,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价值。应注意的是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空间,自己去思考、发现。
3、呈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智慧型教师”不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也要博览群书,古今中外,文学、音乐、体育都应有所涉猎。这样,讲起课来就会纵谈古今,横述东西,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 ,体味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再比如讲圆周率时,介绍祖冲之的故事,讲年月日时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
(二)、对教学方法、技能运用的要求
1.语言富于启发性。
作为“智慧型教师”,必须是一个能够准确而优雅的运用语言的人,必须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者,能过顺畅的和学生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语言富于启发性。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散发出“磁”性与魅力。富有灵性的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突见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
2.驾驭课堂富于机智性。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对抗。“智慧型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从而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
链接 分析
3.教学基本功有“绝招”。
“智慧型教师“常常身怀“绝招”,其“绝招”是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有的教师上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能画出非常标准的几何图形;有的教师善于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令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教师以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有的教师语言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具备以上素质教师自身必须不断的磨练自己的素养,自身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是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三、智慧性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 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慧性教师应该既是学者,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家。一名智慧性的教师,应该像高明的医生那样,善于“诊病”、“治病”、对症下药。要求学生解决的难题,教师应先“下水”试一试,并向学生披露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思考过程,这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将起到一种示范作用。
(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智慧性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而且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改善。为此,作为一名智慧性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提炼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移植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推陈出新。在这方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与教书匠不同,智慧性教师能够用科研的眼光审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在探索性的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这是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学生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二是与教师能否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关。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资源。如果学生真正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那么,必定会喷发出无限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倘若教师自身的思维也颇具创造性,那么,学生的思维火花必定能放射出理想的智慧光芒。
(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性教学是一种动态性教学,它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这种自我监控性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智慧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
1.课前的计划与准备
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明确自己所教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还要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教学预测水平,是我们对创新型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2.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艺术地处理偶发事件。有这样一个教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一位教师正在给学生讲朱自清的《春》。这时,一位学生突然轻声唱了一句春天在哪里。此时,班里大多数同学都把目光转向了那位唱歌的学生。面对这一情况,教师没有慌张,也没有训斥那位唱歌的学生,而是机智地说:现在虽然不是春天,但却孕育着春的生机。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那位唱歌的同学,你还记得雪莱的话吗?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无不为他的教学机智所折服。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巧妙处理偶发事件的前提,也是每一位智慧性教师应达到的教学境界。
3.教材的呈现过程
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随时进行有意识的反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创新型教师要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大胆质疑,大胆创造。
4.反省与评价
在上完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之后,作为一名智慧性教师,应及时分析、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四、关于教科研的问题
上述四种能力,核心是教科研能力。下面我重点谈一谈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问题。
  首先我说一下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误区
(一)、误区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近年来且已成为广大中小学的共识。一部分教师也已付诸实践,投入到教育科研的行列中来。一些学校也以自身立场出发,从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科研活动。目前,我县已立项的课题国家级2项,区级9项,市级28县级64项。数量上看确实不少,但纵观教育科研的效果,在这看似轰轰烈烈的教育科研的背后,实效性怎么样?我想大家心里比我清楚。实效性缺乏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校长、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有误区。具体概括以下几个误区:
1、认识上的误区
(1)、难。许多老师认为搞教育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一般教师能够胜任,存在着畏惧心理;一些人还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专业人员等少数人的事,与普通教师无关;还有一些人认为,如果教师要搞,那也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
(2)、忙。许多老师认为日常的教学工作就很繁忙,再加新课程的实验,学校对老师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就更忙了。况且搞一个教学研究远比上几堂公开课费时、费力,哪有时间搞教育科研?
(3)、教学惟上。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必会挤占教育教学时间。如果在教育科研上投入过大的精力,势必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升学率。有的老师还担心,搞了教育科研成果,分散了精力,会不会导致教学成绩下降,严重的会不会导致“下岗”。还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只不过是花拳绣腿,与教学实际并不沾边。
(4)、论文了结。许多领导与老师认为,搞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写写论文,搞一些文字游戏。这里一篇论文发表,那里一篇论文获奖,考核教师教科研水平的就是检查有无论文发表或获奖,一些老师的课题结题方式就是以一篇论文了结。当这一篇论文完成之时,也是课题研究寿终正寝之时。
(5)、装点门面。少数学校、老师搞教育科研是为了某种目的、需要。学校可以提升档次,提高知名度;教师可以评优晋职,等等。所以课题研究往往是高高兴兴立项,匆匆忙忙结题,有的甚至不了了之。
2、研究中的误区
(1)、方案设计过大、过空。为追求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课题方案的设计要重视对研究内容、方法、步骤、时间等作出设计与安排,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及操作性。但有些课题往往在设计、论证时,由于偏重于理论,而对实施步骤及具体操作过程的设计简单、空泛,大而化之。所以当课题立项后,开始实施时,马上就会遇到操作障碍而难以进行下去,从而严惩影响了科研的实效性。
(2)、课题范围过于空泛。有些教师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在这样的大课题中,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且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体系。选择了这样的课题后,即使从事研究,各方面的问题探讨也多为浅尝辄止,有欠深入,成效不大。
(3)、纯理论研究倾向过重。现在一些教师的科研工作已步入了“纯理论”研究的误区,动辄就寻找课题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现状”“理论假设“概念界定”“可行性分析”之类,还有一些教师为赶时髦,专选一些有“创新性”或比较“前沿性“的课题进行研究。虽然以上的这些分析和先进性也有必要,但由于太重视了以上这些,而对中小学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却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模糊带过,就显得本末倒置了。这样的教育科研形同虚设,可有可无,而且还把充满生命力的第一线教育科研引入歧途。
(4)、“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者多。由于目前老师们的教育科研能力还相对薄弱,再加上受一些功利主义的影响,在真正实施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唱独角戏的还是占了相当一部分。其一,课题负责人属普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领导组织能力欠缺,组员敷衍了事应付。其二,受各种评优条件的影响。有些评优条件中,明确写明”要有研究课题,且为负责人“字样,否则就不具备条件。于是许多老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牵扯,独自一人承担了对某个课题的研究。其三,由于课题组成员自身也承担了一些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所以对此课题的关心研究就少了,责任心也就不强了,开始可能还少闻少问,后来干脆就不闻不问了。
(5)、疏于对数据、材料的统计、整理及分析。有些课题研究进展良好,但由于平时缺少对一些数据的统计、分析,缺少对材料的整理与反思,在结题论证时,由于没有以上这些数据、材料的实践支撑,说服力不强,而显得苍白无力。
囿于以上误区,致使许多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不下去或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也从而导致了多数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得不到锻炼,禁锢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力。
(二)、对策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的教师转化为“专家型”的教师,从“经验型”的教师转化为“科研型”的教师。我们教师如何尽快走出误区,为使这一目标尽快得以实现呢?特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其实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从教育实践中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教师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不是以研究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一开始接的班是一个差班、乱班,后来他潜心研究,大胆改革,靠教育科研翻了身。从教6年,成为了一位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江苏洋思中学原有学生基础并不好,地理位置偏僻,师资水平不高,但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进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使得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先进学校。
其实一位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除了其本身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肯定还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而这又是科研能力结构中所必不可少的。不能想象一个数学能力很差的老师却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舒舒服服、不费吹灰之力的教育科研是没有的。搞教育科研要有奉献敬业的精神,要耐得信寂寞,守得住青灯,坐得住冷板凳,白天工作,晚上进行思与科研。
2、合理选题,深入研究
(1)、把令人最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不同于专职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具有大众化、实践化,协作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师不应把课题作为摆设与花瓶、用以装点门面或者应付各种考核。“中小学有必要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一切科研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据,从根本上杜绝没有问题针对性的学校科研。”其实,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例:如果你是学校的管理者,可能会发现诸如校本课程如何建设、校本教研、科研活动的质量如何提高,教师积极性如何调动、德育工作如何提高实效性等;如果你是班主任,可能会发现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确定位、“学困生”学生如何教育、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的惊讶如何把握等;如果你是老师,可能会发现创新与断承的关系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怎样进行有效整合、如何处理开放与常规等问题。这些大大小小、司空见惯,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尤其现在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的猛烈冲击、碰撞下,有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形形色色的新矛盾、许许多多的新情况,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制约着学校发展,影响着教育改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达到新课标所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一句话,就是要把教学中令人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做有心人,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关于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建立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继而展开研究,积累资料,最后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规律、上升理论。即按照“发现问题——学习理论(论证)——建立课题——开展研究——反思总结,模式深入研究。如果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能够真正做到从问题中来,通过研究解决问题,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就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就可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2)、“小题大做”。中小学教师承担的课题宜从“小处着眼”,就是说课题研究的角度宜小、研究的周期宜短、研究的内容宜实(切合实际)。其实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即使是某一个很小的环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例如“教学中突发问题的处理”、“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与激发”等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一般课题的研究时间最好为一年,要在一年内把一个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出成果,适宜研究一些小问题,否则容易变成假、大、空。不要以为课题越大就越有价值,有时角度虽小,但只要开掘得深,也是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的。
3、学习培训,反思提高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空有教育科研热情,但缺乏能力,就连基本的论文、案例分析、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实验报告的拟定都较为模糊,至于研究的浓度广度、创新性、前瞻性就更不要说了。所以当教师们有了教育科研意识,有了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时,学校领导要及时保护这些科研萌芽,创造条件,采取措施,搭建平台。目前,我们的科研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差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有些校长,有些校长的科研意识差,抠门,舍不得花钱,不支持教师搞科研。有科研意识的校长可先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以此来引领日常的教学行为。可采取定期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其次可以让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科研活动及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尤其可以与一些科研部门、先进地区学校“挂钩”,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并落实好校本培训;另外,还要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将失败的原因归纳出来,这就是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局部的教育教学经验,如果经过整理、总结、归纳、提高、验证,其实就是很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甚至在工作中经过自己精心准备而上的一堂好课、潜心钻研而写成的一篇好教案、富于独创造性的帮教策略使得一名“差生”取得了进步、自编一道好题等都是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所以论文、案例、叙事、日记、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样式。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位浙江籍的特级教师讲:“不会反思的教师不会成为好教师,不公偷懒的教师也不会成为好教师。”因为要想偷懒,必须得通过教育科研。因为越科学的东西越简单。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设计能力,还可以提高对教学内容、对象和过程的安排、评价、反馈、调节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大有裨益。
4、建立机制、良性运转
在形成教育科研良好氛围的过程中,学校还要相应建立有得教师科研意识到进一步形成并积极参与的有效管理机制。学校要有专人分管教育科研工作,明确职责,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并负责进行管理、监督。同时还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当机立断教科研管理条例和奖励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教育科研室与其它科室要发扬协作、协同、协调的合作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报务基层、面向教育教学、面向教师的严谨的教学研究氛围,逐步形成“以科研为行、以教研为基础、以电教为媒体,以实践反思为主要途径的学校教科研模式。在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杜绝“浮夸”之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互助。通过机制创新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这样,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三)、步骤和方法
总的过程:选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结题
1、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2、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
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3、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4、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
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四)、学校教育科研的方法上注意哪些问题
1、选题时要注意(1)在自己的工作问题中找课题(2)选择关键性的有带动性的问题做课题(3)选择1-2年可以解决的问题做课题(4)宁小勿大,小题大做。
2、选题之后还有个过程,这当中注意:(1)要有个好的研究计划(2)认真执行计划(3)当发现计划有问题时要及时调整(4)给每一个课题建立课题档案,每半个月要小结一次,没有小节和阶段性总结的课题是不科学的,学校领导亲自抓科研课题的指导和检查。教育科研必须根植于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在每一天的课程当中得以贯彻,最后才能拿出一个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蕴藏含科技含量的那样一个成果。
3、学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问题。少写论文,多写报告。教师拥有最宝贵的学生资源,容易写出好的一流的研究报告,却很难写出一流水平的研究论文,只要用心地研究学生,就会产生出许多好的科研成果,这才是教师科研的真正有为之地,千万不要忽视学生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而且研究学生是教师科研的优势,这是科研兴校的基础,少写空洞的科研论文,多写研究报告,只有坚持这样的科研方向和正确的科研方法,就会使我们的科研根植在教学问题当中,从解决教学问题入手到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束。
根植在教学问题当中,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科研定向,选择明确的科研方向,用科学的方法去保证我们能找到科学的解决的方案,这是最好的科研结果,这就是一个学校能够兴教、兴研、兴师的一些基本要求

编辑:大柳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平罗县教学研究室 特此声明。